1. 欧洲沼泽里挖掘出多具千年古尸,不腐不化,这能用科学解释吗?

欧洲沼泽里挖掘出多具千年古尸,不腐不化,这能用科学解释吗?

我国70年代发掘了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著名的“辛追夫人”遗体,保持相当的完整性,而长沙的环境也和沼泽类似,墓内潮湿、封闭的环境减缓了辛追夫人遗体的腐烂。

我国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马王堆汉墓所处的环境正是较为潮湿的环境,棺椁出土时墓穴内充满了水,将棺椁可能的缝隙都封闭了。干、湿、不干不湿的环境区别是氧气、水分等供应,大多数生物生存需要氧气也需要水,所以不干不湿的环境即保证了微生物所需要的氧气,也保证了微生物所需的水分,因此微生物能够保持较为活跃的状态,使得有机物迅速地腐烂;而干燥的环境中,像新疆沙漠等地带,虽然能够为微生物提供氧气,但是却因为高温、干燥,微生物很难生存,所以新疆沙漠地带有很多干尸;而非常湿润的环境,虽然水中有溶氧和充足的水分、无机盐等,但是水却可以封闭墓穴的缝隙,组织更多的氧气进入,使墓穴中的氧气很稀薄,加上很多微生物不能再水分过于丰盛的环境中生存,所以遗体能够更长久地储存。

我国民间曾将乌木作为一种珍贵的材料,正是因为在水体环境中树木、竹子等生物材料在水中能够保存数千年不腐烂,内部也可以和水体中的化合物发生作用,使得乌木很沉而且不易腐烂。欧洲沼泽地带出土了很多千年古尸也是这个道理,这当然可以用科学解释。生物界的生物环环相扣,一般情况下,在微生物所需的各种环境因素都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微生物较为活跃,能够迅速地腐烂尸体,将尸体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回归自然界,这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循环流动的方式。而沼泽地带的环境和古墓中类似,水体下有很多淤泥,当尸体沉入沼泽后,水隔绝了氧气,而淤泥也会渐渐地覆盖遗体,会和遗体发生缓慢的物质交换,最后使得遗体的颜色等属性发生变化,但是也使得遗体更耐储存,甚至比人类一些用化学方式保存到遗体更耐储存。

不用管欧洲沼泽中出土的遗体到底是为了什么,那些遗体不腐烂的原因就是上述的那些,可能还有气候的影响,欧洲整体上中年低温都不会很高,寒冷季节时间更长一些,这也使得沼泽中的遗体更加耐储存。

早在20世纪的50年代,丹麦的一家人正在像往常一样挖泥煤,由于泥煤是沼泽地独有的一种煤,所以在挖掘时,大家都小心翼翼的。突然,其中一个人挖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众人合力拽出后,发现这是一具尸体。由于该尸体的脖子上有一根绳子,所以这家人觉得应该是谋杀,遂报警。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该尸体的死亡年代约为公元前3世纪,也就是说该尸体已经在沼泽地里躺了2200多年了。但奇怪的是,尸体保存完好,没有腐烂,甚至皮肤保存也比较的完好。由于尸体是在奥胡斯以西锡尔克堡附近托伦村的沼泽地里被发现的,因此科学家将其命名为“托伦人”。

那么,为什么尸体在沼泽地里会几千年不腐烂呢?我们简单的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尸体为什么会腐烂?

任何的动物只要不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例如琥珀),死亡后必然是会腐烂的,比如在盛夏,如果我们将一块猪肉仍在外面,只需要两天,那腐烂之后的气味就足以让人“崩溃”。那么,为什么会腐烂呢?简单的说动物尸体的腐烂是一个物质被分解的过程,而物质分解的快慢与温度、所处环境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

首先是分解。动物尸体的分解分为两方面,第一就是尸体本身的腐烂,简单的说就是尸体本身的溶解酶将身体内的有机物分解的一个过程。第二个就是微生物的分解。作为自然界中的分解者,微生物一旦发现动物的尸体就会侵入其体内,将体内的营养物质据为己有。

由于在活着的时候,动物本身有很强的免疫力,所以无论是溶解酶还是微生物都只能与动物机体在一个相当稳定的状态下,而一旦机体死亡,免疫力完全消失,就给了溶解酶和微生物可乘之机了。

而且,无论是溶解酶还是微生物的分解,都是一个将有机物变为无机物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吃了东西要排泄,所以,此时被分解的有机体就会慢慢的腐烂。至于腐烂后会发臭,是因为在分解时,有机体会产生大量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如硫化氢、氨气等等,同时被分解时的液体中的尸氨、硫醇也会发出刺鼻的臭味。

总的来说,在正常环境下,死去的有机体是会随着微生物和溶解酶的活跃慢慢的腐烂的,而且在腐烂时还会产生大量的刺激性气体。

既然弄清楚了尸体腐烂的原因,那么我们再来看沼泽中的尸体为什么不腐?

首先,既然是不腐烂就证明满足了不了腐烂的条件。那么,沼泽有什么神奇之处能让尸体不腐呢?其实,从泥炭的形成就能找到答案。

泥炭的形成

既然尸体是在泥炭中被发现的,我们了解一下泥炭的形成或许能够找到原因。首先,泥炭是最初级的炭,它是有生物(主要以苔藓植物以及动物尸体为主)向煤炭转化的第一阶段。那么,泥炭是怎么形成的呢?

首先,一些生物在沼泽地上死后,慢慢的会沉入沼泽的底部,由于沼泽底部的环境有三个特点,第一就是潮湿,第二就是呈酸性,第三就是缺氧。在这种环境下,可以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很少(大都是厌氧生物,而且数量较少),再加上在缺氧的环境下,活性酶也不活跃,最终造成沉入底部的生物不能完全分解,进而形成泥炭层。这就是泥炭的形成。

从其中,我们能够发现一个信息点,那就是生物尸体不能完全分解。这是原因之一。

看到这里,有些小伙伴会问:不能完全分解也是能分解啊,为什么发现的尸体没有分解的迹象呢?

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问题了,那就是泥炭的形成时间。从目前已发现的泥炭看,大都是在9000多年前,甚至更久以前形成的,而在泥炭中发现的尸体仅有两千多年。这就透漏出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尸体是在泥炭已经形成后,沉入泥炭层的。

而泥炭层的环境是无菌、无毒缺氧的,在这种环境下,尸体被泥炭慢慢的包裹,阻止了尸体的进一步分解,最终形成了类似于泥炭人一样的形态。如下图:

总结

沼泽地中干尸千年不腐是用科学就能解释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尸体被泥炭整个包裹住了,这样隔绝了氧气、细菌、微生物等等一切能够让有机体分解的物质,最终形成了一个类似于真空的环境。这一点跟古埃及的木乃伊有些相似,因为木乃伊在制作时,为了防止尸体表面腐烂也是会在尸体表面涂上一层树胶用来与外界隔离的。

欧洲沼泽里挖掘出多具千年古尸,这个事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丹麦的一名工人正在一片沼泽地里挖掘泥炭,在切割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一具类似“木乃伊”的尸体,当时的状况是身体侧卧蜷曲,颈部还拴着一根皮绳,随即这名工人就报警,警察、附近地区的博物馆馆长和一位考古人员相继来到这里,并且对这具古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此后,在欧洲类似这样沼泽的区域,又有多次发现古代人干尸的事件,其中一部分尸体有着暴力破坏的现象。经过同位素测定,这些干尸大部分的形成时间,是距今2000年左右的铁器时代,通过对尸体的进一步检测,发现这些尸体很多都拥有明显的外伤,比如用脖子上面有勒痕、胸前有刀具刻印的图案等等,表明这些尸体并非自然死亡。而且据文献记载,那个时代对于死者的处理,一般都是利用火进行焚烧,很少直接埋葬的,研究人员推测这些人员很有可能是作为祭祀用品杀掉的,然后将沼泽作为保存死者灵魂的地方,将这些尸体运到沼泽里进行掩埋。

那么,为何经过这么多年的时间,这些尸体没有被分解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这里的沼泽环境,不利于可以分解有机物质的微生物大量存在。一方面,这些沼泽的水中含氧量极低,矿物质也很少,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另一方面,沼泽中的水呈较强的酸性,不利于腐生细菌的生长,尸体的外层皮肤也会在酸性环境中变得更加致密,对内部的器官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第三,泥炭藓在此类沼泽中分布较广,它有限制其它生物生长、吸聚水分、形成致密泥炭层的功能,也对尸体的保存具有一定作用。

于是在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中,这些古代人的尸体能够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保存完好,没有腐烂。后来,部分这样的古尸被人工挖掘出来,通过特定的保护措施,转移到博物馆内进行珍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